章节出错了,点此刷新,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稍后再试。
唐武宗李炎,唐朝第15任皇帝。他在唐王朝晚期的政治角色中也比较有影响力,他虽然读书没有自己的前任皇帝唐文宗李昂那么好,也没有文宗那样严于自律,不近声色,但他能够知人善用,而且在宴乐之时,也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,在家国大事上也是小有作为。在他在位期间,唐朝的政治经济慢慢恢复,史称“会昌中兴”。
在李炎继位初期,他听从宦官仇士良的建议,下令赐死了文宗妃子杨氏、陈王李成美、安王李溶等潜在的政治对手。而且将前朝的宰相李钰、杨嗣等人也要处死,在李德裕的强烈请求下,这些前朝臣子才得以幸免。因此李炎觉得李德裕这个人还是不错的,能够直言劝上,于是便开始重用他。
李德裕的被重用让宦官仇士良感到恐惧,因为他觉得皇帝应该只器重自己就行了,不能让皇帝与大臣们走得太近,于是他上疏皇帝,说宰相李德裕擅自减少了禁军的福利待遇,企图煽动禁军来赶走李德裕。
不过武宗李炎听后,对禁军传去谕旨说:这都是朕的旨意,与宰相无关。
仇士良听后更加感觉这个皇帝已经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了,于是在会昌三年(843年),以自己年老多病为由,向皇帝提交了辞呈,李炎也就顺水推舟,没做挽留,解除了仇士良的军权,让他告老还乡了。
仇士良辞职后的第二年,唐武宗李炎便削去了他的官爵,抄了他的家,仅留下仇士良性命一条,不久他便在自己的府邸病死。如此以来,宫中的宦官势力减弱了不少,皇权得以加强。
话说这仇士良,从唐宪宗年间就在宫中任职,历经穆宗、敬宗、文宗,而后又到武宗,五朝宦老,在他的手上,沾满了鲜血,先后有两位王爷、一位妃子和四位宰相死在了他的手里,他贪酷二十余年,到老也算是善终,说明其在宫廷复杂的争斗中,还是蛮有心得的。
就在他辞官离别之际,宫中他的那些小弟们,都来送行并吸取如何能够长久安身立命的经验,这仇士良倒也毫不保留,将自己这些年来在宫中积累的经验全盘托出。
仇士良对他的党羽们说:“第一就是不要让天子闲着,要让他们贪图享乐之中,才没有空来管别的事情;第二就是不要让天子读圣贤书,也不要他接近读书人,否则他就会知道前朝的兴亡原因,内心肯定有所忧虑,然后就要疏远我辈了。”
削弱宦官的势力是唐武宗在位期间的一个重要政绩,但如何能够使国家富强才是重中之重,李炎是一个信仰道教的皇帝,所以他对佛教就很排斥,为什么这样说呢?不信仰就完了,为什么要排斥呢?
这佛教在唐朝可以说是影响力很大的宗教,从太宗皇帝朝的玄奘西去取经就可以很好佐证。但为数众多的佛教寺庙占据了大量的生产用地,而且每个寺庙还都有属于自己的不用缴税的专有耕地,再加之众多的僧侣整天念经打坐,也没有实际的对于提高社会GDP的作用。
因此基于如上的种种原因,唐武宗于会昌五年(843年)下令开始灭佛,经过几个月的努力,全国共拆毁寺院4万多所,还俗僧尼20余万,奴婢10余万,而且没收了大量的寺院耕地,扩充了朝廷的赋税来源。
在社会文化及官员的任用上面,武宗采纳宰相李德裕的建议,继续消减冗官,精简机构。对于贪赃枉法的罪犯也是从重处理,对于一些可以赦免的罪犯也是能放就放,但对于贪官污吏,则是重刑对之。
整治官员队伍,也仅仅是为了能够完成自己宏伟目标的基石,对于当时的武宗而言,地方的藩镇割据以及边境的回鹘、吐蕃才是令他头疼的事情。
从唐武宗继位的元年开始,他与藩镇的斗争就已经开始,前前后后也平息了不少战乱。
会昌三年(843年),又发生了昭仪镇公然对抗朝廷的事件,李炎庆幸自己拥有以李德裕为首的百官辅佐,在耗时一年多的时间后,将叛乱平息,但这次平叛藩镇作乱,是整个唐王朝最后一次平叛成功。
唐武宗在位期间,对内要平息了诸多藩镇作乱,对外击败了回鹘的进犯之兵,可谓小有成就。
唐武宗本来是不想当皇帝的,因为在那个当皇帝就不得长命的后唐时期,坐上皇位就意味着要时刻准备好勇赴黄泉,所以当他的两个哥哥当皇帝之时,他只是兢兢业业的做着自己王爷,只专注于医学领域炼丹这一块(事实证明,丹药吃多了也不得长命)。可能就是因为他这种与世无争的态度,才使得仇士良把他选中当了天子吧。
可仇士良没想到,李炎是一位在其位就要谋其事的人,当他当上皇帝后,也就一丝不苟的干起皇帝的差事来。
最终唐武宗李炎还是死在了他喜欢服用的丹药上。会昌六年(846年),唐武宗李炎驾崩,时年33岁,葬于端陵。